近日,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组发布了《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(2023年4月版)》(以下简称“指引”),明确了应佩戴口罩、建议佩戴口罩以及可不佩戴口罩的具体情形和场景。这一指引分类清晰、内容实用,为公众科学佩戴口罩提供了权威指导,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。
科学佩戴口罩是预防新冠病毒、流感等传染病的有效手段,既能保护个人健康,也有助于维护公共卫生安全。近年来,受疫情影响,在特定场合佩戴口罩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,在隔离病菌、守护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可以说,从健康预防和自我管理的角度来看,正确佩戴口罩不仅是必要的,而且对阻断疾病传播、降低感染风险具有显著效果。
随着天气转暖和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,是否佩戴口罩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。此次发布的指引依据《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“乙类乙管”的总体方案》和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(第十版)》的要求,明确了“应佩戴”“建议佩戴”和“可不佩戴”的具体情形,回应了公众的关切。这意味着,公众可以根据所处环境、场合和工作性质的不同,灵活选择是否佩戴口罩。但无论选择何种方式,都应以健康安全为前提,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健康不受威胁。
事实上,这并非首份关于佩戴口罩的指引。自2020年以来,围绕科学佩戴口罩已发布多份相关指引,其中还特别强调了重点职业人群的防护要求。这些指引根据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不断优化调整,体现了科学防疫、精准防疫的理念。一份科学、动态的指引,既满足了个人防护的需求,也适应了不同阶段的疫情防控实际。这充分说明,只要因时因势调整、分级分类优化,就能在保障防疫安全的同时,推动生产生活秩序的有序恢复。
佩戴口罩不仅是指引中的规范要求,更是一个关乎全民健康的重要问题。小小的口罩,一头连着个人健康,一头连着公共健康。因此,我们需要关注两个核心问题:一是如何科学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;二是如何筑牢个人健康的最后防线。只有从自身健康和公共健康的角度全面、理性地看待佩戴口罩问题,才能作出符合实际的选择。此外,戴口罩、勤洗手、多通风、勤锻炼等健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,都是值得长期倡导和践行的。这些措施不仅是防病的有效手段,也是筑牢疾病预防防线的重要方法。
预防是最经济、最有效的健康策略。以新版佩戴口罩指引为契机,我们应继续做好自身防护,同时将各项健康防护措施落实到位。只有全社会同心协力、共同参与,才能有效保障公共卫生安全,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。让我们从科学佩戴口罩做起,守护健康,守护未来。